【電纜網訊】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發電裝機總規模為16.5億千瓦,儲能項目裝機僅24.3兆瓦,占總量的1.47%,不僅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體占比水平也很低。因此,業內普遍認為,未來我國的儲能行業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業內專家也認為,到“十四五”末,我國的儲能裝機規模應該在50GW到60GW的規模,到2050年,儲能規模應該在200GW以上。
但和遠大光明的前景相比,現實中我國的儲能行業卻在艱難跋涉。不僅出現了儲能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的情況,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更是已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不過,相比于個體企業的成敗得失,對我國儲能行業來說,威脅更大的是:
技術路線尚未完全明確。這就導致發展方向的不一致性。儲能行業的技術路線主要有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熱能儲存、儲氫和電動汽車儲能五大范疇。雖然目前抽水儲能(物理儲能)優勢最大,但由于各條路線的針對性非常明確,因此未來究竟那種技術路線將成為主流,仍難以判斷。
甚至有業內專家認為,電力儲存現在還沒有出現突破性技術,帶領儲能突破的技術將在未來出現。也就是說,目前的儲能技術路線都不會是主流路線。
支持政策尚待明確。如果說技術路線的選擇有待技術進步后進行驗證,那么目前儲能行業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卻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儲能系統在電力系統當中既不是發電設備也不是用電設備,我國現有的電力法律規范里缺乏對它明確的定位。以光伏電站為例,我國并沒有針對光伏電站增加儲能設備的補貼政策。
隨著補貼的取消,儲能行業的發展也更加艱難,業內人士表示,在一些有地方補貼的儲能示范項目,收回成本大約需要5年的時間,而隨著補貼的取消,再投資儲能項目想收回成本則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高昂的成本,漫長的回本期,使得許多投資機構對儲能行業望而卻步,從而更加不利于我國儲能行業的發展。
不過,考慮到儲能技術對促進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支撐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和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關鍵作用。不久之前,國家能源局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聯合編制了《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支持儲能系統直接接入電網,支持各類主體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建設運營接入電網的儲能系統;還提出結合電力體制改革,允許儲能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電能交易,并拓展電動汽車等分散電池資源的儲能化應用,開展對淘汰動力電池進行儲能梯次利用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見,儲能行業正日益得到國家方面的重視,熬過目前的“漫漫長夜”,未來發展可期。
● 本文由零浮力漂浮電纜|拖鏈電纜|扁電纜|伺服電纜|卷筒電纜|鏟運機電纜|垃圾吊抓斗電纜|耐油電纜|上海嘉柔電纜www.shanghaifaer.cn轉載自電纜網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